重慶鷹刁蟲害防治有限公司
位置:重慶南坪步行街昌龍大厦15一6
2013年2月,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大學的勝又淩子等研究者在《科學》雜誌上發表文章,稱有一種德國蟑螂“小蠊”已經進化成“不再喜愛甜食”,因此,在上世紀80年代開發出含有“葡萄糖”的蟑螂藥,其實早已經沒有任何效果。於是,新型的、不含葡萄糖的蟑螂藥火速推出。
實際上,在勝又淩子等人的研究報告中,指出的不僅僅是這種德國蟑螂持有變異行為,他們發現在美國、俄羅斯、波多黎各甚至韓國等地的蟑螂,也同樣出現不愛吃甜食的情況,只是依照不同品種會有些稍微的不同而已。研究者們弄清了其中的神經科學原理,認為可能正是蟑螂藥在促使蟑螂進化——這群能“抵製”糖分誘惑的蟑螂,正是為了成功繞過傳統的滅蟑螂藥的陷阱。
研究者之一的科比·舍爾說,基因突變會讓物種喪失一部分性能,因此蟑螂發生的一種基因突變就創造出一種新性能:它們對純葡萄糖的味覺會表現為“苦”的,而不是“甜”的。這就像我們讓小孩子吃藥一樣,如果我們繼續給這種厭葡萄糖的“德國小蠊”吃含葡萄糖的傳統蟑螂藥,它們就會很自然地把“糖”吐出來。不過,厭葡萄糖的“德國小蠊”也因此很難找到另外合適的食物,所以研究者們又發現,在食物充足的實驗室環境下,這種厭葡萄糖蟑螂會相較其他蟑螂生長得更慢一些。
不過,研究者們還有一種猜測:或許在幾千年前,當蟑螂與人類在洞穴中共同居住的時候,為了避免與黑胡椒、芥末這些含有葡糖苷的植物接觸,它們就已經擴展出了和現在的厭葡萄糖基因非常相似的基因。只不過這種基因沈睡了上千年,才在面對“滅蟑藥”之類的強大生存壓力下,出現了一次新的基因選擇。